只见他缓缓踱步,目视远方,神色既庄重又缥缈。须臾,席边一个琵琶女举手按弦,四弦一声,如同裂帛,而小董学士就在乐声中止步轻吟:
“朱门夜宴金樽满,玉箸频传驼蹄羹。”
第一句出口,沈乐就在心底默默摇头:水平不行,和白居易的《秦中吟》比起来差多了,也就是普通应制诗的节奏。
然而左右观望,周围的宾客却兴致勃勃,屏息聆听。啊这,也许是我期待值太高?
小董学士也没觉得自己诗作水平哪里不好。他举杯喝了一口,继续扬声道:
“弦管楼台遮朔气,罗帷烛影掩寒声。”
有点意思了!沈乐感兴趣地坐直了身体。举目四望,宾客们有的脸色发僵,有的大声叫好,还有的——比如他身边出身安西本地的同袍们——完全没有听懂;
而这位小董学士,也不管席上气氛如何,一口气念了下去:
“孤城箭尽炊烟绝,冻骨旗残战马鸣。
谁怜将士埋荒骨,犹报平安——慰帝庭!”
哗啦一下,满堂宾客惊起,不约而同向他们这一桌看来。沈乐身边不远处,小郭将军手中酒盏跌落,快步走向席前,在主人面前深深行礼:
“李将军!李将军!求您悯边军艰难,为我们斡旋一二,求一支援兵吧!安西,安西和北庭,真的快要撑不下去了……”
他放声痛哭。身边的同袍们个个惊动,急步跟着小郭将军出来,跟着拜倒。沈乐无奈,也只能一起跟出来行礼,心底却满是叹息:
不会有援兵的。
根本不会有的。
历史上,这精疲力竭的孤军,到全军覆没,都没有得到过援兵:
大唐实力衰弱,再也没能打通过河西走廊,而要从回纥道走,太远也太艰难了,小队伍还能勉强通过,成千上万的军队,那是根本没有可能……
被这么一闹,主人家的宴席也开不下去了。那位李晟将军——应该是吧——赶紧转出几案,扶住小郭将军,连声劝慰。
又是安抚,又是许诺,折腾了好大一会儿,小郭将军才带着他们撤退。沈乐一路上,勉强压制着回头的冲动,还有点儿恋恋不舍:
来都来了,好歹让我吃完啊!
不吃完,看完也行啊!唐朝的烧尾宴呢!多难得才看到一次!回去可以吹十年的,看一半就拖我走了!
“将军,这回……”
出了府门,没走多远,跟在郭将军背后的贴身亲兵就迫不及待询问。小郭将军眉头皱成死结,无奈道:
“别指望太多。我看他也勉强得很,最多找机会略提一句,不可能下死力……”
“可恨,要是大帅在就好了!”亲兵恨恨地一锤胸甲。沈乐在背后无奈摇头:
大帅,指的是郭子仪。安西大都护郭昕,是郭子仪的侄子,小郭将军,包括他的亲兵,都是郭家的人——
然而郭子仪刚刚去世不久,就在他们从安西归来、踏入长安城之前,算是听到了音信却没能撑到那时候,至今郭府上还挂着白。
郭昕倚为长城,以为必定能为他们出力的金梁玉柱,彻底断折,不复存在。
不,就算郭子仪还活着,以他七子八婿满堂笏,还能善终的谨慎性格,这种大政方针,应该也不会轻易开口……
“唉,我是真的没办法了。”小郭将军长叹:
“今天本来是最好的机会,我又请托了小董学士作诗……
明天起,你们也不用一直待在驿馆了,该寻亲寻亲,该访友访友,若是不想回去,想要留在中原的,就赶紧自己找门路吧……”
留在中原?
不回安西了?
沈乐一个激灵。倒不是他找到了记忆里的另一条路线,而是——
不回去的话,没有援兵的话,安西怎么办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