邹长隆在户部仓科任提举已经有些日子,他已经习惯了在京城的生活,前些日子靠陛下赏赐给探花的银子,在京城买了个宅子。
宅子不大,只有五间房,且在京城偏僻角落,又破又旧,比起其他同僚的宅子差了不是一丁半点。
但邹长隆非常满意。
他老家住的不过是三间破茅草房,连个院墙都没有,夏天漏雨冬天漏风,他和父亲母亲以及两个弟弟就住在一起。
现在他的命运已经改写。
前日他托了一人去往老家接父母和弟弟来京城生活,以他现在的薪俸虽然不能让父母锦衣玉食,但足以做到酒足饭饱,也有能力让自己的两个弟弟读书。
他非常珍惜眼下的生活。
当他看完今日朝廷传来的三条喜报后,原本美好的心情变得低沉,心里像是压了一块巨石。
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夫,爷爷奶奶,太爷爷太奶奶都是如此,自己种有三亩薄田不说还包了一个乡绅的十亩地。
父母虽然不让他下地干活,但每逢农忙时他还是会下地帮忙,父母没什么文化在家里讨论的也是农事。
所以他对农事很了解。
地主农民不是傻子,他们难道不比一个身份高贵的皇子会种地?
难道他们不知道将普通田地改造为良田?
都是地里刨食求生存的,没有人比农夫更加了解田地,增收三成,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三皇子可能作假了。
考虑到自己是北方人,三皇子在南方,邹长隆也不能完全确定此事,便在户部典籍上查阅南方各地历年粮食产量。
他虽然初次为官,但也知道各地官员为了政绩,每年都会虚报产量,以期在吏部考评中脱颖而出得到升迁。
所以各地粮食产量的增长具有参考价值。
经过一整个下午的查阅后,他发现各地官员在大丰之年最多也就上报增产一成,大部分都是半成左右,有的甚至维持原有的产量。
总不能说大乾这么多地方官都是酒囊饭袋,只有大乾的三皇子是天纵奇才,刚去驻地当年就增产了吧?
这无疑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他的猜测。
三皇子虚报了产量。
邹长隆放下案卷怔怔出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