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魄凝魂:汉魏奇珍记(上卷)

虎魄凝魂:汉魏奇珍记

楔子

东汉建武二十五年,南阳郡的伏牛山深处,一场暴雨刚洗过山林。崖边的虎穴旁,最后一缕虎啸消散在云雾里——那头盘踞山林十年的白额猛虎,终因年迈倒在松树下。它的精魄似一缕赤光,渗入树下的泥土,与千万年前渗出的古松树脂相融。

岁月流转,泥土下的树脂与虎魄精魂交织,褪去软腻,凝成了血红色的珀石。当猎户在次年春日拨开腐叶时,指尖触到了这块温润的物件——它泛着暗沉的血色光,握在掌心似有微弱的暖意,断面映光时,竟似能看见一缕若隐若现的虎纹,像猛虎的魂魄仍在珀石中沉睡。

后来,这颗珀石被带入洛阳,经太学博士考证,与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中“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”的记载相合,遂命名为“虎魄”。它带着猛虎的威慑与松脂的温润,从山林走进市井,从传说走进现实,在汉魏的猎径、医馆、书斋与商路上,缓缓展开一段与“魂”共生的传奇。

上卷

第一卷 东汉伏牛猎客遇虎魄 王伯说魂辟邪佑平安

建武二十六年暮春,伏牛山脚下的“猎虎村”里,年轻猎户李虎背着弓箭,踏着晨露进山。他刚满十八,是村里最胆大的后生,今日要去寻那头传说中已年迈的白额猛虎——若能猎到它,便是全村的英雄。

行至山腰的虎穴旁,李虎忽然驻足:松树下的腐叶被翻拱过,泥土里露出一角血红色的物件。他弯腰抠出一看,是块拳头大的珀石,泛着暗沉的血色光,表面凝着一层薄薄的水汽,擦去后,温润的质感似婴儿的肌肤,断面竟隐现一缕浅淡的虎纹,像猛虎的尾巴在珀石里蜷曲。

“这是……虎魄?”身后传来苍老的声音,是村里的老猎户王伯。他凑过来,盯着珀石的眼神满是敬畏:“我年轻时在西域见过商队带过,《后汉书》里说‘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’,就是这物件!”王伯接过虎魄,掌心轻轻摩挲:“它藏着猛虎的精魂,能辟邪镇煞,你可得好好收着。”

李虎将信将疑,把虎魄系在腰间。当日午后,他在山林深处遭遇狼群,三只灰狼围在巨石旁,涎水顺着嘴角滴落。危急时刻,腰间的虎魄忽然微微发热,血色光似亮了几分。狼群竟似被什么威慑,后退两步,呜咽着钻进了灌木丛。

“真能辟邪!”李虎摸着发烫的虎魄,心有余悸。回到村里,王伯看着虎魄上未散的微光,叹道:“它护了你一命,往后你打猎带着它,定能平安。”后来,李虎每次进山,都将虎魄系在腰间,再未遇过凶险。他常对村里的后生说:“这虎魄不是普通的石头,是猛虎的魂,护着咱们靠山林吃饭的人。”

秋日的一天,李虎带着虎魄去洛阳城卖兽皮。西域商人见了虎魄,愿出十匹丝绸买下,李虎却摇头:“这是伏牛山的虎魂,我不能卖。”他将虎魄用红绳系在颈间,贴肤佩戴,每当夜里想起山林的凶险,掌心摸着珀石的暖意,便觉得猛虎的魂仍在守护着自己。

第二卷 曹魏许都医馆施虎魄 陈遵磨粉安神愈心悸

黄初三年深秋,许都城南的“济世堂”医馆里,药香漫过青瓦。坐堂医师陈遵正对着一位妇人诊脉——她是城中粮商的妻子,近月来总心悸失眠,夜里常梦见猛虎扑来,连服了三副安神药,却不见好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