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平日里用的温度计,就是靠这个原理做的。”
他抬手比划着温度计的形状,
“选水银、酒精这些物质当‘测温员’,它们受热会膨胀、遇冷会收缩,液柱的高低就能反映温度。
但问题来了,用水银测和用酒精测,数值可能有点差别,这就是经验温标的相对性。
根据能量守约之契,不管用什么物质测,数值都一样,这才算是把温度的标准定准了,我们现在才能知道气候温差。”
讲到这儿,朱有建停下笔,笑着问:
“有没有人想问,为啥理想气体能当温标的标准?”
台下立刻有人举手,一个年轻工匠大声问:
“陛下,理想气体是啥?
咱们工坊里有吗?”
朱有建耐心解释:
“理想气体是咱们假设的一种气体,它的粒子没体积、之间没作用力,现实里没有,但咱们能通过守契公式算出来它的状态变化……”
他结合工坊里的气泵举例,把抽象的概念拆解得明明白白。
之后又接着讲热学里的“系统与外界”——
比如一杯水是“系统”,火和空气就是“外界”;
“平衡态与非平衡态”——
水凉透了是平衡态,刚加热时一边热一边凉就是非平衡态。
台下提问声不断,朱有建都一一解答,整个学堂里没有半点沉闷,众人盯着写字板上的公式和例子,眼里满是琢磨的光,连站在最后排的工匠都忘了累,只顾着把新学的知识记在心里。
朱有建的周训演讲,没绕复杂理论,一开场就从《乾坤圣德经》天变篇里“热气上升、冷气下沉”的基础原理说起——
他抬手比划着,
“大家冬天烤火时,总觉得上头热、脚边凉,这就是热气往上跑、冷气往下沉的缘故”,
先把最直观的热对流现象摆出来,让在场不管是读书人还是工匠,都能快速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