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天,崇祯正在批阅奏折,王承恩突然来报:“陛下,李若琏求见。”
崇祯一愣,李若琏为何会来,但又突然想起来,之前交代他去做的事。
于是,便叫王承恩宣进来,王承恩屏退左右后,宣李若琏进来。
李若琏进来后,单膝跪地道:“陛下,臣收到手下之人,传来的密信。”
“一份是关于骆养性的,一份是关于通州鞑子的。”
崇祯拿过带着完好漆封的信封,打开了骆养性的那一份。
密信的内容如此写道:“大人,末将在西外城,发现骆养性养的外室。”
“经过长时间的蹲守,末将发现其外室,于前几日去了通州。”
“至于,为何去通州,末将不敢打草惊蛇,未能截获有用之信息。”
从信息来看,这信是写给李若琏的,李若琏并未开启,直接送到了他这。
崇祯转手将密信,递给了李若琏,李若琏接过密信,仔细看了起来。
待看完后,李若琏立即跪地低头道:“是臣无能,未能查获有用的信息,望陛下恕罪!”
崇祯挑眉,看了一眼李若琏道:“何罪之有,有这个信息朕就足够了。”
李若琏实在想不出来,皇帝准备如何做?
玩心理学,这个崇祯擅长啊!更何况前身本就是,猜忌心极重的帝王。
“王承恩,去宣骆养性来。”崇祯朝外面喊了声,王承恩在外面应了声,便匆匆而去。
崇祯打开另一封信,内容写着:“大人,末将奉命,潜伏于通州周边,”
“崇祯十一年十月望日,发现通州北边有部队入城,人数约四万人左右。”
崇祯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意外,他是明确知道,鞑子第四次入关是十二万人的。
青山口留守满八旗,大约一万人,这是他们准备的退路,不得不留下精锐镇守。
同样,崇祯看完后便将信,递给李若琏,待其看完信件后。
吩咐道:“这几个探查情报之人,不论是何级别,官升一级、赏白银百两。”
李若琏点头道:“臣遵旨!陛下,通州那边是否还要,派人继续盯着?”
崇祯摇摇头道:“人都撤回来吧!不用再冒险了。你先在偏殿候着,稍后还有事吩咐”
李若琏下去没一会,王承恩到皇帝身边,禀报骆养性在外听宣,崇祯点头应允。
不一会,东?阁大门被推开了一点,骆养性走了进来。
单膝跪地低头拱手道:“臣参见陛下,吾皇,万岁…万岁…万万岁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