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章:机遇敲门
改良后的切割台和多层晾晒架在米粉加工组投入使用不到半个月,效果立竿见影。不仅生产效率提升了近三成,产品品相的稳定性和优良率也显着提高,副食品加工厂那边的验收一次比一次顺利,甚至透露出可以考虑进一步增加订单的意向。
加工组内工人们的收入也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而有了小幅增加,大家干活的劲头更足了。王超这个“生产协调员”的名声,也随之在街道内部和有限的合作圈子里悄然传开。
这天下午,王超正在加工组和张保国商量着,是否可以对浸泡大米的木桶也做个小的改进,比如加个底部阀门方便换水,街道办的干事老吴急匆匆地找了过来,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。
“小王!快,马主任让你立刻去街道办一趟!”老吴语气急促,眼神发亮。
“吴干事,什么事这么急?”王超有些疑惑,一边用棉纱擦着手上的水渍一边问。
“好事!大好事!”老吴凑近了些,压低声音,难掩激动,“是县里工业局的领导来了!点名要见你!”
县工业局?王超心中一动。这个部门在这个年代掌管着地方工业的规划和发展,权力不小。他们怎么会注意到自己这个街道小加工组的协调员?
带着疑问,王超跟着老吴快步来到街道办。一进马主任的办公室,就看到里面除了马主任,还坐着两位干部模样的人。一位年约五十,穿着灰色的中山装,戴着眼镜,气质沉稳;另一位稍年轻些,手里拿着笔记本和钢笔。
马主任一见王超,立刻热情地站起来介绍:“李科长,郑干事,这位就是我们街道米粉加工组的生产协调员,王超同志。”接着又对王超说:“小王,这两位是县工业局的李科长和郑干事,专门来了解我们街道生产组的情况,尤其是你搞的那些技术小革新。”
“李科长,郑干事,你们好。”王超不卑不亢地问好,心里快速盘算着对方的来意。
李科长扶了扶眼镜,仔细打量了王超几眼,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:“王超同志,很年轻嘛。坐,别紧张。我们这次下来调研,听马主任汇报,说你们街道这个米粉加工组搞得不错,尤其是在生产工具上自己动手搞了些小改良,效果很好?能具体跟我们说说吗?”
王超心下稍安,原来是冲着技术改良来的。他在马主任鼓励的眼神下,沉稳地坐下,将之前对切割台和晾晒架的改进思路、制作过程以及实际效果,清晰扼要地汇报了一遍。
他刻意弱化了自己的个人作用,强调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是在街道领导支持下,依靠张保国老师傅这样的老工匠手艺才得以实现的。
李科长和郑干事听得非常仔细,不时点头,还在本子上记录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