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彦看着三叔那副如丧考妣的模样,心中早已料到几分,脸上却不见丝毫慌乱,平静地问道:“三叔,别急。你们在店里是怎么卖的?怎么跟客人说的?”
“还能咋卖?”陈延岳一摊手,语气带着委屈和不解,“就跟以前卖绿豆粥一样啊!大声吆喝,告诉人家咱这肥皂好,去污强,还香!可人家一听一百文,扭头就走!大侄子,是不是……是不是咱们这定价太高了?要不……降降价?五十文?三十文?”
陈彦摇了摇头,语气坚定:“不,三叔,价格不能降。一百文,一分都不能少。”
“啊?为啥啊?”陈延岳彻底懵了,“价高没人买,这不是等死吗?”
陈彦耐心解释道:“三叔,你想想,咱们这肥皂,一块抵得上多少皂角?效果又好多少?制作起来又费多少工夫?定价一百文,并非虚高。关键在于,咱们一开始就想错了卖的对象。”
“卖错了对象?”陈延岳更糊涂了,“不卖给老百姓,卖给谁?”
“寻常百姓,每日为生计奔波,皂角、草木灰足以应付日常洗涤,他们怎么会舍得花一百文买一块肥皂?我们的肥皂,从一开始,就不是为寻常百姓准备的。”陈彦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,“它的真正买家,应该是那些讲究体面、注重洁净、并且……不缺钱的人家。”
陈延岳眨巴着眼睛,努力理解着:“不缺钱的人家?那是……?”
“比如,城里的富户、乡绅、官吏家眷,还有……像师母、赵师姐(林婉馨母亲)、县令夫人这样的官宦女眷。”陈彦缓缓说道,“对于她们而言,一百文或许只是一盒胭脂、一束鲜花的价钱。但一块好用的肥皂,却能带给她们更舒适的沐浴体验、更洁净的肌肤、更优雅的体香,以及……一种区别于常人的身份象征。”
“身份象征?”陈延岳似懂非懂,他觉得大侄子说的话越来越深奥了。
陈彦知道,跟三叔讲“消费心理”、“目标客户定位”这些现代营销概念是对牛弹琴。他换了一种更直接的说法:“简单说,就是咱们要把肥皂,当成一种‘好东西’,送给那些‘用得起好东西’的人先用。只要她们用了觉得好,自然会口口相传,到时候,不怕没人来买。”
小主,
“送?”陈延岳一听,声音都提高了八度,“大侄子!咱们本钱都收不回来,还要白送?这……这岂不是亏得更厉害?”
“不是白送,”陈彦笑了笑,“是‘试用品’。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。三叔,你信我,照我说的做。明天一早,你让作坊的婶婶们,用最好的猪油,加入多一些的桂花和薄荷香料,再做一批特别香的、品相最好的肥皂出来,用干净的油纸包好,给我准备几块。”
陈延岳虽然满心疑惑,但看着侄子那笃定的眼神,想起他以往创造的种种奇迹,一咬牙:“成!三叔信你!我这就去安排!”
第二天一早,陈彦的书包里,除了书本,多了几块用干净油纸精心包裹、散发着浓郁香气的特制肥皂。
放学后,他没有直接回家,而是先来到了赵府内院,拜见师母赵夫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