咸阳城内,备战的气氛似乎日益浓厚。
粮草开始调集,边境军报往来频繁,嬴政每日召见吕不韦商议“伐赵救燕”事宜时,言辞间也充满了锐意进取的决断。
吕不韦在君王面前,始终保持着恭敬附和的姿态,对嬴政的每一个战略构想都表示赞同,并提出看似周详的后勤保障方案。
这一切,都让燕丹和暂居驿馆的鞠武感到安心,认为大事可期。
然而,在这平静的水面之下,一股暗流早已汹涌而动。
吕不韦回到丞相府后,真正的布局才悄然展开。
他并未签署任何调兵遣将的命令,而是秘密派遣了两名使者,持节出使赵国。
正使人选,出乎所有人意料,竟是年仅十二岁的神童甘罗,而能言善辩、经验丰富的姚贾,反而屈居副使。
这一安排,本身就充满了深意——一个孩童作为正使,既是奇招,也留下了充分的转圜余地。
姚贾与甘罗一行人轻车简从,悄然离开咸阳,日夜兼程,很快便抵达了赵国都城邯郸。
面对秦国使团的到来,尤其是正使竟是一个总角孩童,赵国君臣在惊愕之余,也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。
赵王偃本身并非雄主,优柔寡断,国事多倚仗丞相郭开。
郭开此人,贪财好利,善于揣摩上意,更精通于权衡利弊。
在接待了秦使,听明了来意,表面上是就边境摩擦进行“磋商”,实则暗示秦国对燕国的“关切”后,郭开心中已然明了。
他私下对赵王偃分析道:“大王,秦国派一稚子为使,其意叵测。表面言及燕事,实则恐有兴兵问罪之心。然我赵国经长平之创,元气未复,实不宜与强秦再启战端。”
赵王偃面露忧色:“如之奈何?难道真要应燕国之请,与秦国对抗?”
郭开阴险一笑:“大王何必与秦国硬碰硬?秦国所欲,无非是利益。我赵国地大物博,区区几座边城,予他便是!只要秦国应允,在我赵国对燕用兵之时,袖手旁观,不加干预。”
“届时,我赵国从燕国身上夺取的,何止五城、十城?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,此乃上策也!”
赵王偃被说动了。
用几座本就与秦国接壤、防守压力巨大的边城,换取秦国默许赵国吞并燕国富饶土地的机会,这买卖,听起来确实划算。
至于燕国的死活?
在战国纷争中,弱肉强食本是常态。
于是,在接下来的正式谈判中,赵王偃在郭开的怂恿下,提出了条件:赵国愿意割让临近秦国的五座城池,以示友好,但要求秦国保证,在赵国接下来对燕国采取“必要行动”时,保持中立,不得出兵援助燕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