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管穿透,管理内核

小李和小王在台下红了脸,互相挠着对方的胳膊。陈默想起林辰当时对设备部总监说的话:“年轻人脑子里的想法,比任何精密仪器都值钱。你把他们的脑瓜锁死了,公司也就离淘汰不远了。”

市场部区域忽然有人举手,是那个刚入职半年的实习生小林。这姑娘平时说话都细声细气的,此刻站起来时声音却很坚定:“林董,那我们新人提的想法太幼稚怎么办?万一给公司造成损失……”

“幼稚的想法就像刚发芽的小苗,你不能因为怕它长不成参天大树就把它拔了。”林辰的比喻总能让人豁然开朗,“去年咱们做校园推广,小林你是不是提过让学生拍vlog记录产品使用?当时市场部觉得太花哨,没采纳。结果竞品用了这个方案,在高校市场份额涨了百分之九。”

小林惊讶地捂住嘴,她以为自己随口说的建议早就被忘了。陈默翻了翻笔记本,确实记着这件事——当时林辰在会议纪要上批了句“下周讨论可行性”,后来因为紧急项目被搁置了,没想到他一直记在心里。

“管脑不是让领导把想法灌输给下属,是让每个人的脑子都转起来。”林辰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,“研发部的人可以质疑我的决策,生产部的人可以修改我的流程,连实习生都可以说‘林董,我觉得你这个想法不对’。如果哪天公司里只有一种声音了,那才是最危险的。”

这话让后排的几个实习生眼睛都亮了。陈默想起自己刚入职时,每次汇报工作都提前把方案改了七八遍,就怕被林辰挑出毛病。直到有次他斗胆提出不同意见,林辰不仅没生气,反而说“就喜欢你这种敢跟我较真的劲儿”,从那以后他才敢真正放开手脚。

“第三管——管行。”林辰的语气重了几分,“想法再好,脑子再活,不动起来也是白搭。但管行不是盯着考勤表看谁迟到了五分钟,也不是查监控看谁上班刷手机了。”

屏幕上出现一张奇特的表格,第一列是日期,第二列写着“今日三事”,后面跟着密密麻麻的打钩符号。陈默认出这是销售部赵经理的工作笔记,每天早上他都会在部门群里发一张,上面列着每个人当天必须完成的三件事。

“赵经理,你说说每天这三事是怎么定的?”林辰把问题抛了出去。

赵经理站起身,手里还捏着那支转了一下午的笔:“其实是被逼出来的。去年华东区那个大单,我们团队连续加班半个月,天天忙到后半夜,结果还是差点出纰漏——不是忘了给客户送样品,就是漏了合同条款。后来我琢磨着,与其让大家瞎忙,不如每天早上花十分钟,每个人说清楚今天必须搞定的三件事,完成一件勾一件,晚上复盘时没勾完的必须说原因。”

他挠了挠头,语气里带着点不好意思:“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,刚开始有人觉得我多此一举,说‘赵哥你这是给我们上紧箍咒’。但试了一个月,大家发现效率反而高了,加班也少了,现在不用我催,他们自己就会写。”

陈默想起那些加班的夜晚,确实见过销售部的人围在会议桌前,没人看手机,没人闲聊,都在埋头处理自己清单上的事。当时他还以为是赵经理管得严,现在才明白,所谓管行,是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脚下的路该往哪走。

“上个月我突击查岗,没提前打招呼就去了华东办事处。”林辰接过话头,“当时是下午三点,按说正是犯困的时候,可办事处的人都在忙——有人在给客户打电话,有人在整理样品,还有个新人在对着镜子练产品介绍。我问他们怎么这么拼,他们说‘赵哥说了,今天的三事没干完,回去睡不着觉’。”

台下爆发出一阵笑声,赵经理的脸更红了。林辰却收起了笑容:“这就是管行的真谛——不是靠制度逼着大家动,是让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,知道什么该做,什么时候该做完。就像农民种地,不用谁催,到了节气自然会去播种收割,因为他们清楚,误了农时就没收成了。”

生产部的老张忽然哼了一声,虽然声音不大,在安静的会场里却格外清晰。林辰看向他:“老张有话说?”

老张慢慢站起身,手里还攥着那个空了的塑料袋:“林董,您说的这些都对,可我们生产线上不一样——开机就得连轴转,少个螺丝都出不了货。去年有个年轻工人,就是因为想着快点干完去约会,少拧了两个螺母,结果产品到客户那儿就出了问题,公司损失了好几万。”

“所以管行还要有底线。”林辰的回答干脆利落,“就像开车,你可以选不同的路线,但不能闯红灯。那个少拧螺母的工人,后来是不是主动申请去客户厂里维修,还自己掏钱买了新零件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