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未来方舟”项目如同一艘巨轮,在无数人的注视下,正式鸣笛启航。吴所畏的CCweiwei工作室与池骋的远端集团,开始了紧密而又充满摩擦的初步合作。巨大的机遇背后,是更为巨大的压力和无处不在的磨合。
项目联合办公室里,气氛常常如同绷紧的弦。吴所畏带领的设计团队,充满了创意与激情,他们的图纸上流淌着对理想社区的无限憧憬;而远端集团的项目团队,则是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、成本控制专家和项目经理组成,他们的思维模式建立在严谨的数据、风险评估和投资回报率之上。
分歧几乎贯穿在每一个细节里。关于社区中心广场的设计,吴所畏希望打造一个多层次、充满绿植与休闲座椅的“城市客厅”,鼓励人们停留、交流;而项目部的负责人则更倾向于一个开阔、便于举办大型商业活动、能快速带来人流和收益的硬化广场。
“吴总监,您设计的这些绿化带和固定座椅,会占用大量可用面积,而且后期维护成本很高。我们测算过,如果改为可移动设施和预留活动空间,灵活性会强很多,经济效益也更显着。”项目部的李经理指着图纸,语气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姿态。
吴所畏深吸一口气,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:“李经理,社区的核心是‘人’,而不是‘流量’。我们需要创造的是归属感,是让人们愿意把这里当成家一样停留,而不是一个匆匆而过的商业节点。这些绿化和固定设施,正是为了营造这种‘家’的感觉。”
“感觉无法量化,但成本和收益可以。”李经理推了推眼镜。
类似的争论,在材料选择、建筑立面、甚至景观小品的设置上反复上演。吴所畏感觉自己像是在用一把精巧的刻刀,试图雕琢一块被无数条条框框束缚住的巨石,每一次下刀都异常艰难。他带着一身疲惫和挫败感回家,常常连话都不想多说。
池骋将他的挣扎看在眼里。他没有直接介入具体的技术争论,那是吴所畏需要自己建立的权威。但他会在吴所畏情绪最低落的时候,给予最坚实的支撑。
这天晚上,吴所畏又一次在书房对着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图纸生闷气,池骋端着一杯温热的蜂蜜水走进来,放在他手边,然后双手按上他紧绷的肩膀,力道适中地揉捏着。
“又被否决了?”池骋的声音很平静。
吴所畏烦躁地抓了抓头发:“我感觉我像是在对牛弹琴!他们眼里只有数字,根本没有‘人’!”
池骋手下没停,语气沉稳:“李经理负责过七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,从未超出预算。他的顾虑,是基于大量失败案例总结出的经验。”
吴所畏猛地转过头:“所以你也觉得我是错的?”
“我没这么说。”池骋低头,看着他被怒火点亮的眼睛,“他的经验确保项目不失败,你的理想,则决定这个项目能有多成功。你需要做的,不是否定他的经验,而是用更聪明的方式,证明你的理想是建立在尊重经验基础之上的升华。”
他拿起一支笔,在图纸的空白处画了一个简单的坐标系:“比如这个广场,能不能做一个动态模型?模拟不同设计方案在不同时段的人流聚集情况、商业活力值?用他们能理解的数据语言,告诉他们,一个让人愿意停留的广场,其长期带来的社区粘性和衍生消费,远比一次性的商业活动更值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