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2章 庙号思宗,北方表象(三)

外司使李佲曾有幸被大明官员邀请参观过军港外围,当听到上皇竟将这般堪称神工鬼斧的巨舰,轻描淡写地称作“舢板”时,只觉得瞠目结舌、头皮发麻,实在不知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份震撼与敬畏。

大明研究院的研究员个个心思活络、敢想敢干,骨子里藏着股不服输的钻劲。

当初乾德皇帝为保障灵州铸船工坊的海上安全,特意提出要造一批“不易被发现”的小船——

不仅要躲过远望筒的远距离观测,最好靠近后肉眼也难察觉,从海上望去就像普通渔获舢板一般不起眼。

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要求,当即点燃了研船研究室的热情,许多立志成为“许大匠接班人”的能工巧匠,连同物理科、器械科的研究员们,纷纷扎进实验室与工坊,废寝忘食地钻研起来。

他们先是翻遍古籍,借鉴了当年倭国丰臣秀吉时期白江口战役中,那种可短暂潜水的龟船形制,又融合了大明火器、机械的各方巧思,最终研制出独树一帜的“釜”式战舰——

整艘船就像一只巨大的铜釜漂浮在水面,圆弧形的釜盖是平整的面板,船体露出海面的部分不足一丈,几乎与海平面齐平。

为了解决水下航行的呼吸换气难题,平板上的呼吸气口被设计成蜂窝状回型气舱,内置自动排水装置,即便遭遇风浪海水溅落,气舱也能迅速将水排出,绝不影响舰船正常运转。

从高处俯视,这船确实像一张平铺的深色面板浮在水面,再将表面漆成与深海相近的墨蓝色,即便敌船近距离驶过,也未必能察觉此处藏着一艘致命军舰。

研究员们始终坚持“船再小也得能承载重火力”的原则,最初设想是装下一门小型歼城炮,虽然后来因隐蔽战术需求作罢,但船体体量保留了下来,最终成品体积相当于常规军舰的一半;

露出水面仅一丈左右,专门装备了十二门定制平射炮,不设其他辅助火炮,专攻低角度精准攻击,只求一击就击穿敌舰水线,让其迅速解体沉没。

这“釜船”呈正六面型,每面各装两门平射炮,靠研究院自研的电源机械完成自动装弹与点火,省去了人力装填的繁琐与延迟,射速是传统火炮的三倍。

船体外装有螺旋式水下推进机轮,由小型蒸汽轮机驱动,速度远超依靠风帆与人力的传统舰船,既能悄无声息潜行,也能骤然加速突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