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章 院试三日展经纶 寒窗苦读见真章

? 灾中救济:提出“急赈贷以救燃眉”(开仓放粮、施粥设厂)、“严稽查以防中饱”(加强监管,确保救灾物资落到实处)、“抚流移以安民心”(妥善安置流民,防止生变)。

? 灾后恢复:建议“减赋税以苏民力”(酌情减免灾区税负)、“给籽种以助耕垦”(提供种子、农具,帮助恢复生产)、“兴工役以活穷黎”(以工代赈,修建公共设施)。

每一策都力求言之有物,引经据典(如引用《周礼》荒政、历代名臣奏议),并结合湖广地理民情提出具体建议,避免空泛。最后,他总结道:“救灾如救火,贵在神速;防灾如防川,重在未然。为政者当存仁民爱物之心,行未雨绸缪之政,则天灾虽厉,而民生可保无虞。”

构思已定,陈彦便在草稿纸上列出详细提纲,反复推敲修改,确保逻辑严密,论述充分。然后,他才在正式试卷上奋笔疾书。一时间,号舍中只闻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。他全神贯注,将所思所想,化作一行行工整的小楷,力求立意高远,论证严密,文气贯通。

第一场考试在紧张中度过。 午时前后,陈彦感到腹中饥饿,便停下笔,从考篮中取出母亲准备的烙饼和腊肉,就着清水简单进食。他吃得很快,不敢耽搁太多时间,同时也在脑中继续构思经义题的破题角度。吃完后,用清水漱口,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腕,便再次投入答题。

经义题“论智、仁、勇三达德”,他抓住“不惑”、“不忧”、“不惧”这三个关键,阐述智者明理故不惑于外物,仁者无私故不忧于得失,勇者持正故不惧于危难,三者相辅相成,是君子修身的至高境界。引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论述层层递进。

诗赋题“咏炭”限“寒”韵,他望着号舍外一角天空,想象炭在严寒中燃烧自己、温暖他人的形象,酝酿片刻,一首托物言志的五律便跃然纸上:

“爝火微光暖,深山炼骨寒。

丹心焚欲尽,陋室热犹残。

不求人见赏,唯愿世无殚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灰冷香犹在,春回大地安。”

诗成,检查格律韵脚,无误。至此,首日考试顺利结束。交卷后,陈彦感到一阵疲惫袭来,但心中却颇为踏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