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日、第三日,考的分别是其他经史内容和一道更具体的策问(如漕运、吏治等),题型类似,但侧重点不同。 陈彦依旧沉着应对,调动所有学识积累,谨慎破题,精心构思,工整书写。
考场内的三日,是对体力、脑力和意志力的极大考验。狭小的号舍,坚硬的木板,夜晚的寒冷,白天的闷热,以及那无处不在的紧张氛围,都折磨着每一位考生。陈彦看到有的考生抓耳挠腮,有的唉声叹气,有的甚至因体力不支或压力过大而被抬出考场。他努力保持心态平稳,按时饮食休息,确保以最佳状态坚持到底。
他不禁想起柳云卿,不知他在哪个角落,是否安好?是否也能顶住压力,发挥出水平?还有师兄赵修远,他素来策论稍弱,面对这等务实之题,想必压力更大。
此时的赵修远,确实遇到了不小的挑战。 看到策问题时,他心中便是一紧。这题目与他平日擅长的华丽文章大相径庭,要求实实在在的对策。他绞尽脑汁,回想先生平日教导和近期所读的政书,勉强搭起框架,但论述起来总觉深度不够,不如陈彦那般游刃有余。他几次提笔,又放下,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。最终,他咬咬牙,硬着头皮将自己所能想到的、尽可能切合实际的措施写了上去,虽然自觉不够完善,但也算是尽了全力。经义和诗赋他发挥得相对稳定。三日下来,他倍感疲惫,出考场时脚步都有些虚浮。
终于,第三日酉时,最后一场考试的收卷锣声响起。 陈彦仔细检查了一遍试卷,确认没有错漏污损,郑重地交了上去。如释重负地长舒一口气,巨大的疲惫感瞬间席卷全身。他收拾好考篮,随着人流,步履蹒跚地走出考场。
考场外,早已是人头攒动。翘首以盼的家人、仆役们一见到考生出来,便蜂拥而上。
“彦儿!这边!”陈延岳洪亮的声音穿透人群,他带着石头,奋力挤到前面,一把扶住几乎要虚脱的陈彦,满脸心疼,“考完了就好!考完了就好!瞧这累的,脸都白了!快,马车在那边,咱们回家!”
赵文渊先生也迎了上来,看到陈彦和随后出来的赵修远虽然疲惫,但眼神尚算清明,微微点头:“辛苦了,回去好生歇息。”
陈彦几乎说不出话来,只是点了点头。回到悦来居客栈,他强撑着快速洗了个热水澡,洗去三日的疲惫和尘垢,然后一头栽倒在床上,几乎是瞬间便陷入了沉沉的睡眠。他太累了,需要彻底的休息。
而此刻,阅卷的忙碌,才刚刚在府衙内开始。
------
(第九十五章 完)
------